导语:国民养老保险是第一家以养老年金保险为主体业务的公司,其被各路资本加持的背景,给予了市场对于养老金融无限的现象空间。
12月10日,国民养老保险引入战略投资人落定,安联投资有限公司(Allianz Global Investors GmbH,以下简称“安联投资”)成为公司首位外资股东。
安联投资以约2.84亿人民币(约3900万美元)完成认购国民养老发行的约2.28亿股新股,对应该公司2%的股权;国民养老的注册资本将由初始注册资本111.5亿元增加至约113.78亿元人民币。
安联选择此时入局这样一家年轻的养老险公司,看中的是中国的养老金融市场。
中国老龄化的进度,令养老储备刻不容缓。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把“养老金融”作为建设金融强国的“五篇大文章”之一。
国民养老豪华的股东背景,也折射诸多资本对第三支柱养老的希冀。
尽管开局良好,但国民养老保险仍离代表“国民”有较大距离,第三支柱养老仍在初级阶段。
为何“情定”安联
安联投资出自名门,是德国安联集团旗下负责环球资产管理业务的多元化资产管理公司,其母公司德国安联集团,是全球最大的保险和资产管理集团之一。
国民养老保险总经理黄涛曾对外表示,此番引入安联投资,与资本金和偿付能力无关。
“我们缺的是对整个养老产业和行业的战略性思考、先进模式的探讨以及国际上对养老金管理的经验,而引入安联投资给了国民养老保险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这比单纯地引入资本意义更大。”
据笔者了解,双方在2022年已开始接触,当初向国民养老保险抛出橄榄枝的外资机构不少,但多轮沟通之后,最终“情定”安联。
“当中有几个因素,一个是安联持续看好中国的保险市场,另一个是双方做事风格比较契合,都很务实。”有接近国民养老保险人士表示。
在双方确定参股事宜之后,国民养老保险也派出人员前往德方位于中国香港的亚太总部,学习养老金管理经验和风险管理技术。
国民养老保险看中安联能带来的经验,而安联则想在中国广袤的养老市场上挖掘更多价值。
安联投资全球首席执行官托比亚斯(Tobias Pross)形容对国民养老保险的投资,是“把握中国快速增长的养老市场,巨大机会的里程碑”。
含着金汤匙出生,但没有控股股东
国民养老保险是国内十家专业养老险公司中最年轻的一家。名字中的“国民”二字,蕴含了诸多期许。
2022年3月,国民养老保险成立之初,原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就表示,国民养老保险公司将积极参与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建设,同时鼓励该公司在业务经营、风险管控和管理机制制度方面大胆创新。
国民养老保险打破了由保险公司主导养老险公司的格局,成为首家银行系养老保险公司,银行系持股比例合计超过70%。
国民养老保险的17个股东,既包括大行理财子公司,也有北京国资的身影。国民养老保险当时也被纳入到北京“两区”(即“北京市高标准推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综合示范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项目之中。
在管理层方面,公司董事长叶海生曾任国家外汇管理局资本项目管理司司长,总裁黄涛曾任上海银行(601229.SH)副行长。
彼时市场认为,国民养老保险的成立集结多方面的力量,打破单一保险集团股东的局限,有助于开拓养老金融新局面。
尤其是诸多银行系股东,业内人士表示,“商业养老不仅是保险业的业务,银行、基金、证券等金融业务都可以为商业养老提供产品。银行是中国金融业绝对主力,国民养老保险的银行系背景可以更好地满足居民养老金融需求。同时,银行遍布大街小巷的网点也为国民养老保险公司的营销提供渠道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股东众多,但国民养老保险的股权分散,没有控股股东。
“大家股权差不多,自然不会有银行系险企那样有母行的鼎力支持,但是好处在于给予了管理层较大的发挥空间。”前述接近国民养老保险人士表示。
低迷的第三支柱
在诸多力量的托举下,国民养老保险成立起一直保持盈利,打破了保险公司“七亏八盈”的规律。
盈利,这对于诸多养老险公司来说,近年倒成了一桩难事。
今年前三季度,平安养老和泰康养老分别亏损36.84亿元和16.94亿元。这其中既有来自投资端的乌云,也有在监管要求下转型的阵痛。
专业养老险公司应为养老而生。然而在过去数年,养老保险“跑偏”的情况屡有发生。
此前市场上有过一批由养老公司推出的高收益、高灵活度的个人养老产品,名为养老保障,但实则为非保本公募资管产品。另外,多家养老保险公司也在开展其他险企或银行的委托资金管理业务和短期健康险业务。
这样的跑偏,也和养老险公司的背景有关。
在个人养老金融市场,寿险已囊括养老险的产品。保险集团下的寿险公司既承担了获客又承担了产品供给的作用,养老险公司的定位较为尴尬。
企业年金市场较小且竞争激烈,养老险被迫自己寻找出路。
2023年末,金融监管总局下发《养老保险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养老保险公司回归本源,压降和养老无关的业务。
对于刚成立不久的国民养老保险而言,负债端没有需要剥离的无关业务,投资端没有地产等风险敞口,又获得首批“个人养老金”和“商业养老金”双试点,可谓天时地利。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集合多方资源的国民养老保险,也承担着推开第三支柱养老的重任。
不管是监管,还是公司管理层,都持续强调养老金融“普惠为民”,在产品设计上也在坚持这一点,最大让利给客户。
因此,留给个人养老金产品和商业养老金的佣金费用空间并不多。
保险产品在多数时候并不是客户主动买来的,而是销售人员“卖出去”的。较低的佣金,使得销售人员推广的动力不足。
“以商业养老金为例,佣金费用不如银行理财,在银行渠道会被推给什么人呢?就是不接受本金有损失、又被商业养老金的收益率吸引的人,一般以临近退休的中老年人居多。”业内人士透露。
“不过,他们又没有理解这里的保本是三年一核算、滚动保本。刚买没多久,看到自己的账户亏损,便到银行闹着要退保。”该人士苦笑。
而个人养老金制度,也长期活在“开户热缴存冷”的讨论中。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末,已经有6000多万人开通了个人养老金账户,但仅有约两成多的开户者进行了实际缴存,且人均缴存金额相对较低。
尽管国民养老保险在个人养老金和商业养老金领域的结算利率有高于同业之处,但此刻并未展现出其在养老金融上的独特。或也因为第三支柱养老本身的低覆盖度,目前尚未和“国民”这样宏大的字眼产生直接链接。
国民养老保险是第一家以养老年金保险为主体业务的公司,其被各路资本加持的背景,给予了市场对于养老金融无限的现象空间。
在落到实处之时,国民养老保险如何真正成为“国民”的养老保险,还需要探索。